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六个要点

来源:东莞园林景观设计公司发布时间:2020-04-09 10:24:40

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六大要点

湿地公园:湿地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化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,以湿地科普教育、湿地功能利用和湿地文化推广为主题,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的生态主题公园,为人们提供旅游、休闲和娱乐。

作为湿地公园,必须具备以下要素:

有明确的管理机构,有效管理湿地公园:

湿地公园景观:

湿地公园景观是指以湿地为对象的景观形态。它是现代园林的组成部分,运用现代园林建设和生态学原理,保护、重建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,艺术地再现自然湿地景观,为公众亲近自然、感受自然、体验自然提供场所。

湿地公园景观要素:

分区设计:

湿地公园的功能区一般为:湿地保护区、湿地体验区、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和服务管理区。

湿地保护区主要是保护生态特征和生态过程,环境容量相对较小,景观建设内容较少。因此,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主要集中在湿地体验区、功能展示区和服务管理区。

湿地体验区主要是公园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分布的区域。景观设计可以创造滩涂、沼泽、溪流、喷泉、瀑布、开阔水域、河段等湿地景观形式,通过地形改造、水文衔接等工程,体验湿地独到的水景观、湿地农耕文化、渔业等生产活动。

湿地公园景观展示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水质净化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功能。

通过建设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,配置净化能力强、景观效果突出的湿地植物,并设置廊道、桥梁、亭堡等设施供游客进入,实现功能与景观的双重效果。

通过对当地湿地物种的配置,吸引湿地鸟类和昆虫,达到湿地环境多样性和统一性、鸟鸣花香的景观效果。通过土壤种子库技术,可以恢复海岸植被,在森林空间种植耐荫、喜湿植物,提高景观水平。

通过沉水植物群落、漂浮植物群落、挺水植物群落和湿草本群落对木本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,揭示了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异性。

根据游客游憩活动的需要,设置便于组织旅游线路、能衬托湿地自然景观的建筑物、景观小品等硬景观。有风景亭、水榭亭、游船、花园桥、游廊、木栈桥和风景写生。

①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的净化功能,采用天然水体护岸或具有天然河岸渗透性的人工护岸来改善水质。

② 通过设置水泵并形成水位差来控制水流方向和速度,可以在一定时间内更换水量。

③ 培育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,保证水体内部循环。

天然护岸、生物工程护岸、台阶式人工天然护岸

天然缓坡护岸可种植植被和树木,天然石木底可增强护岸的稳定性。坡底可采用石笼、木桩或砌石护底。

护岸采用稻草、黄麻、椰壳纤维、椰壳纤维织物等原纤维材料制作垫子、纤维织物等,通过覆盖或分层堆放,防止水土流失和边坡侵蚀,湿地岸坡种植植被和树木。

当这些原始纤维材料降解缓慢,终回归自然时,湿地岸坡植被已形成发达的根系保护岸坡。

在天然护岸的基础上,为解决防洪问题,修建重力式挡土墙,采用混凝土结构材料进行护岸设计。邻近水域种植芦苇、风铃等水生植物,能抵抗强烈的水蚀,保证护岸的安全稳定。

什么样的速度,什么样的精神感受,景区展示什么样的风景,讲什么样的故事,都取决于步道系统的设计。

园区交通以人的行为为主,车辆行为为辅,机动车基本不允许进入园区。形成内外交通线和换乘站的完整布局,减少未来复杂交通网络之间的冲突,形成线性休闲景观走廊。临水木栈桥可以增强人的亲水性,栈桥随水位的变化而变化。

该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和恢复原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群,满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,保护原自然景观,从植物景观建设的效果上实现湿地的生态效益。只有公园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才能进入该区域,以避免游客的干预。

避免外来植物的过度繁殖和生物入侵。公园游客主要欣赏该地区美丽的湿地景观,但不太活跃。该区域的建立避免了游客活动对保护区和恢复区的影响,起到缓冲连接的作用。

本区以当地植物为背景植物材料,合理配置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陆生、沼生、水生植物。结合公园旅游项目的开发,游客可以参与更多的活动。

在这一地区,人流活动为集中,人工大气在景观方面也为密集。一般位于公园入口或一些景观节点附近。植物景观与旅游服务设施相结合,要适当引导、围合、营造开放的景观特色,注意乔、灌、草、地被植物不同层次的配置,丰富空间效果。



相关推荐